白求恩精神:跨越国界的永恒桥梁

发布于:2025-09-03 阅读:0
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白求恩堂侄孙沃伦称白求恩是加中真正桥梁。1938年白求恩援华,创造性提出救治理念。上世纪70年代后,加涌现诸多相关文化产品。如今,沃伦所在协会推动中加多领域合作,期待两国以白求恩精神加强合作,共筑美好未来。
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。白求恩堂侄孙沃伦·白求恩通过跨国连线向中国媒体传递信息。他说“白求恩是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真正的桥梁”。这句宣言是对白求恩精神的注解,也是对中加80年友谊的凝望。

白求恩

1938年1月,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。沃伦指出,白求恩选择中国并非偶然。在他看来,法西斯主义是当时世界最大威胁。遭遇日本侵略的中国,“有失去一切珍贵东西的可能性”。白求恩将个人命运与反法西斯事业相连。

作为加拿大共产党员和著名胸外科专家。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性提出“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”。这一理念改变了战场救治模式,降低了伤员死亡率。沃伦回忆,当白求恩出现在前线,士兵们会放松下来。他们知道生命能得到及时守护。白求恩成了八路军战士心中的“守护神”。

白求恩1939年11月12日牺牲。但他的精神并未止步于历史。上世纪70年代中加建交后。加拿大社会出现大量关于白求恩的书籍、电影和学术研究。这些文化产品让年轻一代认识这位远亲,也在两国民间播下友谊种子。

沃伦认为,白求恩精神有三重现代价值。一是专业精神的极致追求。白求恩在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时。发明移动式血库和人工气胸疗法,其医疗创新影响深远。二是道德勇气的时代典范。面对肺结核绝症,他冒险在自己身上试验新疗法。这种勇气与他在中国战场的表现一脉相承。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实践。白求恩将中国抗战视为“全人类的事业”。这与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。

中加友谊

作为加拿大 - 中国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。沃伦正在续写这座精神桥梁的新篇章。协会计划在人工智能、环境保护、文化艺术等领域推动中加合作。他透露,正在筹备中加青年环保论坛。让两国年轻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。

2025年适逢中加建交55周年。沃伦期待两国以白求恩精神为纽带。“找到化解分歧、加强合作的办法”。1972年加拿大总理皮埃尔·特鲁多访华时。正是以白求恩精神为外交突破口,使加拿大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。

站在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。白求恩精神超越个人范畴,成为中加关系的精神基石。沃伦的访谈揭示,真正的国际主义不是口号。而是像白求恩那样,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对他者的责任。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
当沃伦在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时。他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。更是未来的希望。“我们纪念的不仅是过去。更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”。白求恩这座“桥梁”始终在延伸。它提醒我们,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。人类更需要白求恩式的精神坐标。那里没有国界的藩篱,只有对生命尊严的共同守护。没有意识形态的隔阂,只有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期许。这座由医者仁心铸就的桥梁,终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包容、合作的明天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白求恩 中加友谊 抗战胜利80周年 白求恩精神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