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佛山多地现基孔肯雅热疫情,专家教你如何防治

发布于:2025-07-23 阅读:0
近期,广东佛山多地通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。截至7月21日,顺德、南海、禅城、三水累计确诊2658例,均为轻症。本文介绍该病症状、与登革热区别及防治方法,助你了解应对。

近期,广东佛山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广泛关注。据报道,截至2025年7月21日,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、南海区、禅城区、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658例,且均为轻症病例。

基孔肯雅热

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身上有黑白花纹的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,潜伏期1 - 12天,多为3 - 7天。其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(常伴寒战)、剧烈关节痛(多见于手腕、膝、踝、指/趾等小关节,可迁延数月),2 - 5天后还会出现斑丘疹,多见于四肢及躯干。绝大多数患者5 - 7天即可恢复,个别关节疼痛可持续2 - 3个月。

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表示,此次佛山顺德的疫情源头是一位从境外务工返乡的输入性病例,病毒在本地伊蚊的传播下扩散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周浩指出,本次疫情呈现明显地域聚集性,90%以上病例集中在佛山顺德。

佛山疫情

基孔肯雅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,容易误诊。两者传播途径相同,都是通过伊蚊传播;防控措施也一样,要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,灭蚊、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。不过,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,传播速度更快,且小关节疼痛明显,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;而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。

专家提醒,虽然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,但新生儿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,特别是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,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,需及时就医。

基孔肯雅病毒不会在人际直接传播,人通过被带毒的伊蚊叮咬而感染。灭蚊是切断传播源、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手段。该病毒不耐酸、不耐热,58℃以上即可灭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杀灭病毒。

疾病防治

为预防基孔肯雅热,要清除蚊虫孳生地,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、下水道、杂物堆等区域。外出时,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。在家中,可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,必要时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。若计划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,出行前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,做好驱蚊防蚊准备,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。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,应立即就医,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基孔肯雅热 佛山疫情 疾病防治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