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走团:从健康活动到社会问题的转变与治理

发布于:2025-07-22 阅读:0
暴走团本是有益的健康活动,起源于南京,成员最初以年轻人为主。但随着发展,出现占道、扰民等问题,引发社会争议。本文探讨其起源、发展、异化及解决措施,呼吁多方合作引导其健康发展,保障公共安全与秩序。

暴走团,这个曾经代表着健康与活力的团体,如今却引发了诸多社会争议。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,又该如何治理呢?

暴走团

暴走团最早于2010年4月在南京成立,它原本是一个半自助式青年旅行互助组织,主要成员为80后、90后的青年群体。其初衷是让喜欢旅行的人们结伴同行,通过徒步去发现被忽略的美景,享受暴走带来的乐趣。暴走是一种高强度又简单易行的户外运动方式,挑战着人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,且成本较低,只需要一双好鞋、一瓶水和几块面包即可。

随着中老年人群体的大量加入,暴走团规模迅速扩张,成为全国性的现象。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,包括City Walk、毅行暴走、市区活动和室内活动等。它曾带来了诸多积极意义,如让成员看风景长见识、强身体练意志、交朋友开视野等。

然而,随着发展,暴走团逐渐异化,社会形象从“健康使者”沦为“路霸”,甚至被央视点名批评为“新四害”,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。其中,交通安全威胁最为突出,暴走团常占用机动车道、闯红灯、逆行,严重破坏交通秩序。例如2017年山东临沂,暴走团凌晨占据快车道行走,导致司机视线受阻撞向队伍,造成1死2伤;2025年7月,辽宁朝阳网曝多人暴走团占据路中央,路遇消防车和救护车不让行。此外,暴走团还存在公共空间侵占与噪音扰民的问题,常选择居民区、商业区甚至景区活动,高分贝音乐和口号声严重影响居民作息。

社会问题

面对暴走团引发的问题,各地相关部门开始介入管理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。在法治维度,应细化路权法规,明确非紧急任务时特种车辆的避让义务主体,并且对暴走团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实施差异化追责,让责任落实更精准;建立黑名单制度,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暴走团组织者,将其纳入信用惩戒体系,限制他们参与公共活动的资格,以此形成有效震慑。在技术维度,推广智能避让系统,在特种车辆上安装AI路权预警装置,通过该装置实时向周边的车辆、行人推送避让提示,减少沟通成本和反应时间;优化急救资源调度,运用5G + 物联网技术,实现急救车辆的精准定位、路况预测以及与交通信号的联动,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急救过程的干扰。在共治维度,社区嵌入式治理,在社区内部规划专门的健身步道,同时引入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低偿的健身指导服务,以此来分流暴走团的活动需求,缓解公共资源紧张的局面;开展代际共融教育,开展“银发课堂”与“青年志愿岗”结对活动,让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进行角色互换体验,增进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规则共情,减少代际冲突。

此外,暴走团自身也需要做出改变。明确活动组织原则,由有经验和责任感的人担任组织者,提前做好路线规划和时间安排,了解公共区域情况,避开危险和禁止进入的区域,严格遵守当地规章制度。倡导文明出行,成员要遵守交通规则,走规定道路,不在道路中间乱穿;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,尊重他人,不随意扔垃圾,树立良好形象。强化安全意识,成员注意自身身体状况,合理安排休息;配备应急用品,如药品、水、手机等。组织者提前制定应急预案,告知成员应急联系方式。尊重他人权益,在公共场所避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和出行,遇到行人或车辆要礼让,爱护景点和自然环境,不破坏公共设施。推动行业规范,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文件,明确行为准则和管理办法。鼓励暴走团建立自律机制,如会员制度、奖惩机制等,提高成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。

暴走团作为一种健康、积极的生活方式,本值得推广和支持,但如今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。只有通过多方合作,加强管理和引导,才能让暴走团重新走上正轨,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既保障公共安全和秩序,又促进健康生活的普及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暴走团 健康活动 社会问题 治理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