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卫工翻垃圾寻表:“暖新闻”为何引发争议?

发布于:2025-07-15 阅读:0
近日,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在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,当地宣传“暖心故事”却引质疑。一是高温下环卫工本就辛苦,二是手表价值普通,成本超其本身,且未提防护与补偿。应思考公共服务如何有温度又有尺度。

近日,山西大同发生的一起“环卫工翻垃圾帮游客找儿童手表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到大同旅游,孩子下车时把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。卢女士先后向大同南站派出所及12345求助。

环卫工

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空地,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,徒手在8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,最终找到手表并送还卢女士。卢女士很感动,发红包感谢被拒。当地媒体将此事作为“暖心故事”宣传,然而却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质疑。

此前,当地城管部门多次帮助市民或游客寻找失物,像寻找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、市民丢失的重要手机等,都获得了大众赞赏。但此次为何争议巨大?其一,事件发生在高温天气,环卫工日常户外清洁工作已很辛苦,还要额外花4小时翻找垃圾。其二,一块普通儿童手表,其价值远低于环卫工4小时人力成本和垃圾转运费用,让人质疑手表所有者是否尽到看管义务,是否该为疏忽买单。

翻垃圾找手表

当地城管局强调“民生无小事”,但为个人提供超规格服务,无视公共资源成本效率,可能伤害更广泛的“民生权益”。而且此次宣传只强调“环卫工无私奉献”,未提及防护装备与补偿,让舆论负面情绪传播更快。

公共服务应既有温度又有尺度。可建立分级响应机制,区分“紧急救命物品”与“普通失物”,明确高成本搜索标准,避免资源滥用。比如景区对驴友的“有偿搜救”。从传播角度看,应宣传制度保障和受助者感谢,而非一味歌颂个体牺牲。

公共服务

近年来,类似帮找失物的新闻不少。如东莞环卫工为找助听器翻八吨垃圾、湖南娄底环卫工为找婚戒翻八吨垃圾、青岛环卫工为找现金在近4吨垃圾中翻找6小时等。但此次因儿童手表价值相对低,引发公众觉得不划算的质疑。

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让善行者“不吃亏”。环卫工付出善行却缺乏实质回报,而相关单位借事件宣传政绩,引发公众不满。公共资源掌控者和媒体应出于公心,做好利益平衡与舆论引导,出台相关补偿机制和奖励制度,让“百姓有需求,我们肯定去做”更合理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环卫工 翻垃圾找手表 公共服务 争议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