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发“未录取通知书”引热议

发布于:2025-07-27 阅读:0
近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为未录取考生寄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内有校长亲笔信和小礼物。此举动获赞暖心,也被质疑是二次伤害。学校称体现人文关怀,该传统已持续多年。这一举措引发网友对如何对待考生失败的思考。

高考放榜后,录取通知书是考生们的期盼。然而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却给未被录取的考生也发了“通知书”,这一行为引发广泛关注。

未录取通知书

有网友发布视频称,自己没考入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,却收到“未录取通知书”。里面有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,还有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。信中表达了校长的关怀与寄语,感谢考生的努力,鼓励他们继续前行。

对于这一做法,网友看法不一。有人感慨“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,感受到校长温暖”,也有人幽默调侃“别人家的大学,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”。但也有网友质疑是多此一举,觉得“让人白高兴一场,像二次伤害”“收到可能更难受”。

7月27日,经视直播记者求证得知,学校招生办确实为每位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了信件。工作人员解释,这不是“未录取通知书”,就是校长的一封信,体现学校人文关怀,是对考生报考的感谢与鼓励。

其实,这种举措并非首次。早在2016年,该校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过类似安慰信并附赠笔记本。而且,这一传统从2006年就开始了。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

校长徐扬生在信里通过讲故事鼓励考生。他讲朋友因身体问题没被理想大学录取,去了三本学校,后来成为企业家;还分享自己曾在工地打工仍心系读书,恢复高考后成为第一批大学生的经历。他告诉考生,优秀与成功不同,优秀更重要,高考不是终点。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录取分数高,往年录取率约为1:10。对于与该校失之交臂的学子,此举在网上引发热议。有些家长和考生感动于学校的爱心,也有考生觉得“扎心”。

从支持者角度看,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,学校此举让未录取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心,能重拾信心,还提升了学校口碑。但反对者认为,收到“未录取通知书”像被当面提醒没考上,很尴尬。而且录取结果网上可查,没必要发通知书。

“未录取通知书”有无必要,关键在于是否从学生角度出发。学校初衷是好的,但需充分考虑学生感受。未来高校可多和学生沟通,了解他们真正需求。

此外,此事传开后,有家长买同款钥匙扣让孩子感受“被拒绝的仪式感”,一些学校也在讨论是否跟进。网上还出现关于如何更好对待失败考生的思考。

高考
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的这一做法,打破常规,传递出人生有多种可能,一次成败不能说明什么的价值观。希望收到通知书的考生能汲取力量,继续保持优秀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 未录取通知书 高考 教育

相关文章